★
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,亳州晚报社新媒体部走访亳州部分老党员,听他们讲初心故事。
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,当日上午,采访组一行来到谯城区古城镇后杨村抗美援朝老战士杨万友家中,聆听86岁老英雄讲述“抗美援朝、保家卫国”的故事。
门口的鸡冠花如火如云,院落干净整洁,老人依然身材挺拔,双目有神。交流中,精神矍烁的援朝老兵杨万友展示了他的各种纪念章,有1951年全国政协赠送的“志愿军的纪念章”、1953年祖国慰问团纪念章、1953年朝鲜政府颁发的“祖国解放战争纪念章和军功章”,以及“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”“光荣在党五十年”纪念章等。抚摸着一堆纪念章,杨万友向讲述了出国作战中那炮火连天、踏冰卧雪、浴血奋战的艰苦卓绝的事迹。
1951年,年仅16岁的杨万友响应祖国的号召,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。训练3个月后,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,跟随大部队跨过鸭绿江。进入朝鲜后,美军的飞机连续轰炸,给行军带来极度的危险。哈气成冰的冷酷条件和道道封锁,没有阻止住他和战友们的前进步伐,为躲避敌机轰炸和扫射,部队只能白天休息,夜里行军。部队一直步行,连续29天才到达前线。当时,杨万友因为年龄太小,被编在15军45师卫生营,负责接护伤员。
(杨万友在讲述上甘岭战役的经过。)
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,杨万友所在的部队正处于战争第一线。这次战斗中,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,大炮300余门,坦克170多辆,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,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.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,倾泻炮弹190余万发,炸弹5000余枚。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,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,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-2米,成了一片焦土,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,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,持续鏖战43天,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,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。原来郁郁葱葱的阵地,被美军的大炮炸得光秃秃的。幸好有坑道,杨万友和战友们坚守在坑道和掩体中,一部分战士躲过了被炸死的厄运。但是,三面受敌,炮火严密封锁,后勤给养就断了,粮食很难运送到前线,曾经有三天三夜,杨万友和战友们都没吃一口饭,没喝到一口水。残酷的战争,生命随时都可能牺牲。敌人的一次次炮击,杨万友亲眼目睹许多战友一批批地倒下,其中一次轰炸后,有17名战友牺牲了。
上甘岭战役资料图。
杨万友说:“我命大吧”!凭着人小、机灵,抱着“不怕牺牲、不畏困难”的坚定信念,虽无数次去前线运送伤员,却多次躲过劫难,很少负伤。有一天,他看到排长在战壕里不停走动,一副为难的样子,心想他一定有事,就主动请示。排长说,有一名四川中江县的战士,牺牲在阵地前了,遗体没法运回来。杨万友自告奋勇说,我目标小,我去把战友运回来。一个人爬到到前沿阵地,杨万友愣住了,身小力薄的自己一个人,很难把沉重的尸体运回来。面对严酷形势,急中生智,他就把烈士两腿反架自己肩上,“反背烈士”,把战友遗体一步一步背了回来。一次,他听到敌人的炮弹的“哨子”声,一把拉回了坑道口的同乡战友李绍付,晚三秒,炸弹就在刚才的位置爆炸了,一把使战友捡回来一条生命;邻村战友李厚德胸口被炮弹打中,满身鲜血直流,他用绷带为他止血后背回了坑道,挽回一条生命。
(电影《上甘岭》剧照。)
一次,敌方的女广播员在阵地前用喇叭进行策反宣传,杨万友估摸着离得不远,就悄悄地潜入敌方阵地,把正在广播的女播音员抓回我军阵地;没过几日,他又一次趁着黑夜遣入敌方阵地,捉回了一个美国兵。因为在上甘岭战役中的突出表现,杨万友荣立了个人三等功一次。1952年他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1953年,在北汉江的站斗中,杨万友又因多次抢救伤员的成绩和缴获了一只敌军的气垫船的战绩,再次荣立三等功一次。
1954年杨万友随部队回国,在河南驻马店驻军服役。1957年春天,杨万友退伍回到老家。当了农民的他保持军人本色,退伍不褪色。他担任村干部,一干几十年,从未对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,还严格教育子女,不给政府添麻烦,积极配合政府的各项工作。
(杨万友参观亳州市国防教育基地。)
抗美援朝功臣杨万友的事迹在当地很有影响,他经常参加市、区组织的重大节日活动,还经常到机关、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;古城镇党委、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也没忘记老英雄,经常去看望、慰问杨万友,送去慰问金和物品。
他表示,在有生之年,要发挥余热,多做一些公益事业,以回报党和政府得厚爱。
“我已经快90岁了,最大的心愿是能再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看,看看上甘岭现在变成了什么样,祭拜一下我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老战友。”杨万友动情地说。
★
(文字:蒋海涛 方璐 王立杰 编辑:丁静 )